研究生读书计划怎么写?

楚云楠楚云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明确为什么要做读研规划(为啥要做这个规划) 目标一定要具体且可量化,比如“提高学术造诣”就很虚幻,可以细化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再比如“出国深造”也很空泛,可以细化为“申请到xxx大学xxx学院的offer”。越具体越好。

2.明确怎么做(具体要怎么做) 根据自己制定的奋斗目标,将如何实现分成几点,每点几月完成什么指标。比如想发论文,那么是哪几年发表(如毕业后一年、两年后),多少篇(如两篇、三篇),发表在什么级别刊物上(核心、CSCD、CSSCI等)都要明确下来。

3.何时完成(什么时候完成) 这个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目标的紧迫程度而定。有些目标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不必区分先后顺序的,比如同时准备考试、复试、调剂等等,而有的则需要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来执行,比如先工作再考研,或者是先考研然后再找工作。无论怎样,所有任务都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

4.执行方案(怎么做才是合理的) 在确定了目标及实施路径后,需要进一步细化实施流程并制定相应的方案。 例如,如果想发表论文,那么是自投还是找中介?如果选择自投,是投稿到某个杂志还是多投几个试试?如果是找中介,是通过机构代投还是直接找人代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需要有详细的执行方案。

牛懿嘉牛懿嘉优质答主

在研究生的阶段,大家最经常提到的一个字就是“读”。虽然这个“读”字的解释很简单,但其实,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不同的对待和理解,最后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好好说一说怎么读。

在刚刚入校时,老师就让我们在初见研究生生活时就准备好自己的读书计划。当时其实我的感受并不明显,觉得这不过是一个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走走形式的谈话。在经过大半年的研究生课程,尤其是专业书目的学习之后,我开始逐渐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目标和计划,更何况学习呢!否则我们可能永远处于被书和问题追着跑的位置,自身永远不会主动。

根据我的实际体会,我认为的一个好的读书计划应该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一、关于书目

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一问起来我该读什么书,突然就觉得头大。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读什么,而是我们知道要读的书太多了,此时再让我们选择一个,反而会因为选择过多而陷入两难的境地,进而什么也拿不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在看很多书籍,但是一旦要问起来具体的细节时,却是什么都无法记得。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选择合适的主次书目。

我在这里所说的“主次书目”就是指在我们的某一阶段的读书计划中确定的“必须看”和“看的越多越好”的书目。前者是“主读类”,后者是“辅读类”。主读类书目包括课程所要求我们读的教材和专业老师推荐的书籍,或者是根据研究方向在参考文献和推荐书目要求的书目。这是在我们计划阶段中必须读,而且必须认真读透的。否则,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掌握不好,如何去进行下一步的问题探究呢?

辅读类书目则是指在课程和专业上所没有明确指定,而是根据老师的要求或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要“看”一些书目,甚至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这类书目我们没有必须读透的要求,只要略读,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甚至只看这个领域的几本,甚至一本,知道这个领域在讲什么就可以。

通过“主次”两类书目的安排,在一段时间内就可以有所重点,又可以通过“次”书目来拓展我们的思维。不至于什么书都要从头看到尾,而最终什么事情都没能做好。

二、关于进度

做任何事没有进度安排,就很难完成。读书这件事也一样。

我们经常会说要慢慢读,细水长流,这是对的。但是如果没有短期和长期内的一些进度要求,那么我们最终会发现,读书计划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没有多少时间完成。

我在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可以将计划中的书目分解成几个月的进度,每个月有本月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每月月底的时候有时间进行复盘。这样,我们一方面对有完成的计划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又能发现自己在读这些书时存在哪些不足和缺点,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学术人”应该要有一定的读书的规划和计划,才能对这三年有更实质性的收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