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选修必修是什么?
我是2019年江苏省高考毕业的,现就读于南京大学数学系(物理方向) 简单的说一下我们那一届的选课政策吧,或许能对你有所帮助! 江苏新高考方案是从2018年开始实施的,我这一届是第二批改革的学生。
高一的时候学校会统一订好学生的选课方案,高一下学期开始分班,分文理科。当时有两种选科方案,分别是:3+2+1 和 3+0+3. 前者是一文一理选六门,后者是完全文理兼修,语数外必选,物化生政史地任选三门。 我当时的选考科目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应该在大部分省份都算是“理化生”类学生。关于这三科的学习经验在其他的问答里我已经写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到了高二高三,选修课程就正式开始了。我们的选修课分为两大类:学科类和通识类。每一类各有十几门课程可供选择。 学科类的选修课程相对难度较高,按学分制核算,一般需要学满4~6个学分才能通过考试并拿到高中对应的科目成绩。这些学分可以在大学里面抵扣相应的学分。这类课程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等等。
每个学校的选课系统可能略有不同,我们这边是在“智慧校园”里进行选课操作的。每门选修课程下面都有对应的学时量和学分值,根据学校和学生自己的要求,确定最终的选修课程。 除了学科类的选修课,还有一类是通识类。这是所有高校都会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更高层次上的综合素养。例如:《红楼梦》鉴赏、法律与伦理、博弈与决策、生命与文化、心理与教育、金融与生活、音乐与影视等等,数不胜数。这类通选课程一般没有考试,只有期末的一次论文或报告即可。最后的成绩由各个学院的教授打分计算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