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调查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 日本到底在不在搞生育率下降(少子化)的危机应对方案。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明了: 在做。 但方案的效果如何,那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日本现在的对策大概可以归结为三点。
第一是增加女性劳动参与率。 这招其实是中国和韩国一直在用的招数,而且效果相当显著,因为两国女性的就业率都在不断提高,以中国为例,1985年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2.6%,到2017年已经上升到70%以上。
日本女性在就业方面比中韩要幸运一些,由于日本一直保持了较高水平的财政补贴和福利政策,所以除了少数特别贫困的家庭外,很少有日本家庭需要女性完全外出工作的。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现实情况,就是日本的妇女解放运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以育婴假为例,虽然从2013年开始,日本政府推出了长达一年的育儿假制度,但实际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很多企业以各种理由来拒绝雇佣有育儿假的女性员工。尽管女性就业率保持在很高水平,但多数是在低收入的、对技能和技术要求不高的服务业。
第二是日本不断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 从2019年开始,日本各地政府开始陆续推出生育鼓励政策,诸如 札幌市发放生育奖金,夫妻合领; 石川县发放从出生到小学毕业的“育儿津贴”; 爱知县发放儿童奖励金,等等。
这些政策的本质都是希望用金钱刺激的方式来提高生育率。 但问题在于,钱并不是直接发到父母手上的,而是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补助给了相关的机构,比如保育园等。而能否领到这些补助,是有条件的,比如必须是初次结婚且无子女的家庭,或是首次怀孕的父母。换言之,这种通过直接给钱的方式,其实是对那些本来就打算生孩子的人进行二次补贴,而对那些本来就不打算生孩子的家庭而言,他们是不会收到这笔钱。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补贴政策其实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第三则是日本最近在讨论的所谓 “低生育率社会” 的认定标准。 因为按照现有的统计局统计口径,只有当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低于1.5时,该地区才被定义为 “低生育率社会”。所以为了应对人口下降的趋势,有人提出应该修改这一统计标准。即不管地区总和生育率是否超过1.5,只要有连续多年持续下降的情况,就应该被定义成 “低生育率社会”。
这样一来,只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总生育率水平,只要保持持续的流入,就能够维持区域的人口增长。 所以你看,日本正在做的其实就是这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