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硕士需要套磁吗?
作为一个连续7年每年都邀请一批中国学生参加Master's Day,以及邀请学生来学校面试的“老”offer holder(现在不这么写了),我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发言权的。 在我邀请过的几千名学生里,有2%的人拿到了目标学校的offer;在我收到的申请里,大概有10%的学生最终没有拿到任何offer。这个数据大概和我多年作为招生官、教授和导师的经验相符吧——其实不管是申请博士还是申请master,能被录取的其实就那么几十人,而申请的人却有上千。就像高考一样,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也就那2%的人,至于考不上清北的985、211又有多少呢? 所以我觉得先问要不要套磁的问题可以先放一放,更应该想想怎么让自己的申请材料出彩,让老师感兴趣。
在申请时,有几个注意要点需要牢记心头:
1)每个项目的录取人数一般都不多,也就是说能拿到offer的人并不多(10个申请者里通常只有一个能够被录取)。因此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最重要的是确保自己的申请材料足够打动招生官,让他们对你印象深刻,从而抛出橄榄枝。不然不管是不是你选择的那个项目,只要有人和你申请同一个项目并且你的材料不如他/她,那你就会被刷下去。
2)和申请博士相比,申请master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是你需要有一篇或多篇的论文发表 (一般要求在申请前发表1-3篇,具体取决于项目要求和导师喜好)。因为如果你申请了某个导师的项目,而该导师正好又是你的文章作者之一或者 editor,那么在申请的过程中通过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反之则比较困难甚至不可能。所以建议大家在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尽量把自己和目标项目链接起来。
3)大部分项目的审核是分层式的,即首先由负责审核材料的导师决定是否要录取该申请人,然后由该导师推荐的委员会成员确定最后是否发放offer.所以在申请的过程中心态一定要放平稳,不要过分纠结于某一所学校的结果,而要着眼于整体,争取做到每一个申请都有回应。
4)很多项目的审批时间较长,从6周至4个月不等。因此建议大家在1月初就开始关注投递申请的动态并每隔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点(也就是4月底和10月初)检查一下邮箱,看看是否有新的邮件到来。以免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点。 另外我想说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我的经验和周围同学的经历,一个人能申请到怎样的项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偏好。比如有些项目偏爱985、211名校毕业的申请者,有的偏爱有理工科背景的申请者,也有的偏爱有工作经验的白领阶层。所以如果能在申请前做好功课,了解一下所申项目最青睐的申请者类型是什么,然后尽力往那个方向靠,那成功的几率一定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