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不在剑桥是为什么?
简单说,剑桥大学不是一个位于剑桥的城市(或小镇)的大学,而是一个以剑桥为核心辐射到周边十几个城镇的巨型科研中心。所以“剑桥大学不在剑桥”这句话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这里“不在”的意思并不是指地理上的离散,而是指它不是以传统大学为模式的单一校园型教育机构。
在1209年由英国国王亨利三世授予牛津郡教区首席牧师爱德华建立的牛津大学之前,中世纪的英国大学都是城市型的,如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这种模式的高等教育体系跟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一模一样。这些学校一般都建在城市中心,校园就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但牛津大学建立之后,一种新的高校建筑布局出现在英格兰南部——一所城市中的大学,但其教学与科研场所并不集中在城市中心,而是向周边延伸,形成了一个围绕城市的学术卫星城。这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等高校的原型。
可以想见,这样的校园布局必然会带来一些后续问题。比如说学生住宿的问题,因为当时的学生没有足够的收入,因此没有办法像今天的大学生一样选择住在宿舍里而把走读的钱用来交学费,所以他们必须居住在距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另外,由于课程集中在一周之内完成,所以每周二、三、四的夜间也必须有住宿安排。这样看来,当时学生的住宿问题实际上跟今天大学生住宿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房价的问题。
当然,作为现代大学之母,牛津大学在建设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学生宿舍的问题并进行了统一规划。但由于当时的牛津市已经是一座具有35000人口的大城,住房本来就非常紧张,而且大学校园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土地,导致牛津市的居民和游客总是抱怨这座古城被一圈新贵给包围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到了14世纪末期,空气污浊已经成为困扰这座古城的第一个大问题。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一座新城绕着旧城修建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那么,是不是应该将旧城所有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人均住房面积进行拆毁重建呢?显然不太现实。
那该怎么办呢?一座新的大学城该如何规划才能既不影响旧城的繁荣,又能解决新校园的环境问题呢?事实上,后来出现的牛津大学城正是解决了这两个难题的完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