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五几个分校?

卢焯卢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这个回答可能不太靠谱儿…… 我没学过建筑,对设计也没兴趣,所以从设计的角度来谈这个话题似乎没什么意义。我本身是学文科的,也对学校建筑没什么深入研究(毕竟不是我家的房子我来研究它干嘛) 但我是北大校庆时进入校内的,记得当时正好赶上工字厅和静园修缮结束,刚修好了开放了没多久。我记得当时在新闻里看到过关于两个地方修缮的设计方案,具体细节忘了,但两个方案的总体思路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简单地说就是“保持原状”和“改变原状”两种路线。 工字厅是北大最早的办公楼,清帝赐名“宝德堂”,后来改为工字厅。1952年成为北大校长办公地。现在属于北大新北大的建筑群落中最大的建筑之一。它的正门面对北大中路,即今天的中关路口。

据说当年钱端升先生等几位著名教授曾在这里抗议过,因为这里本来是一排平房,准备翻建为三栋砖混结构的主楼。最终没有翻建,保持了原来面貌,还增建了一些建筑。我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在这里上大学,记忆里除了主楼外还有一些配楼,如图书馆、第一教学楼等等。这些建筑物在当时看起来还是比较新的(毕竟才建成十余年),给人很开阔的感觉。

不过九十年代初再返校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由于北大校园扩大,在北边新建了电子校区,将一些系部搬到了东边新建的东区教学楼。当时的工字厅已经被层层包围,内部被分隔成若干区域,并建起了高高的围墙。

虽然感觉有些别扭,但我也没有多想。毕竟是扩建后的北大,总不至于差到哪里去。 但是,几年后我再次来到北大时感觉一切都变了。由于国家批准了北大进入“211工程”,国家给了北大力挺,北大的气魄也越来越足。既然“211工程”的主要衡量标准就是建设规模,那么为什么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缩小呢?于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曾经的小小工字厅周围那些不伦不类的配楼们一个个被推平重建。

首先被拆除的是图书馆,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96年的3月28日,下午正在上计算机课,老师突然说“大家快抬头!看那!”于是我看到了让我震惊的空中巨幅标语——“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当然这也是当年迎接百年校庆的主题。随后一阵鞭炮齐鸣,工地上的机械开始了作业。晚上回到宿舍,听说图书馆已被拆除,我心里忽然感到一丝落寞。

接着被拆的还有第一教学楼,这是我最舍不得的一栋楼,因为我最喜欢上的一节课《微观经济学》就在五楼。这门课由一位很风趣的老先生讲授,他总能将深奥的问题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上课时同学们总是笑闹着将老先生抬起来抛到空中,然后接住,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

第一教学楼被拆时我正在国外,听到消息时我已回国在读研究生。再次见到这座楼已经是十年以后了,那时它已经变成了废墟,一堆堆建筑垃圾被推土机推到一边。我走在昔日的第一教学楼前默默回忆往事,不知怎得眼泪就流下来了。 工字厅作为北大最重要的历史建筑,最初是按照中国传统建筑与建筑风格修建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并没有采用传统手法进行翻修而采用了更现代的方法。或许这种“改变”正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建筑,也象征着北大跨入了新的世纪。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是无尽的怅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