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移民好移民好吗?
最近,美国移民局发布了2018年《国际专利申请人国籍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美国海外专利申请的第一大来源国! 除了申请量,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中国申请人获得美国专利的情况——授权率。
以发明专利为例(实用新型较低,且绝大多数是中国企业),我国专利局在2017年和2018年初审通过的发明专利申请中,授予发明专利权的比例分别为63.4%和59.2%。也就是说,大约三成左右的专利申请会被驳回,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国申请者。 (2017年部分数据未更新) 我们再看看新西兰的统计数据。根据New Zeal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发布的数据,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中,被驳回的申请占38%,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申请的专利中被驳回的申请仅占7%。 新西兰专利局的驳回原因主要包括:缺乏创造性(35%的案件)、不符合专利法的规定(26%)、属于审查指南禁止的范围(13%)以及其他理由(如证据不足等)。
与美国的数据相比,可以明显看到,虽然新西兰的授权率整体比美国高一些,但在驳回复审这一方面,中国申请者却要面临远高于其他国家的阻力。 实际上,对于海外专利申请者来说,即便通过了专利局的初审,进入公开阶段之后,仍然有可能因为他人异议或被宣告无效的原因导致其最终无法取得专利权。 以特斯拉起诉中国专利局一案为例,尽管我国专利界普遍认为该案涉案专利应当予以维持,但最高人民法院二审判决的结果却是撤销一审裁定,指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就相关专利重新作出裁定。
无论是从美国还是新西兰的数据来看,能够最终拿到专利证书无疑都需要历经万难。 但问题在于,这些数据的发布对象都是“专利申请人”而非“专利权人”。这意味着在专利审批程序中,大多数的专利申请者其实都未曾意识到,自己的专利申请可能会遭到他人反对甚至被宣告无效,而那些经过漫长诉讼最终获胜的专利权人往往只是极个别现象。 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统计,在每年受理的约30万件专利申请中,约有一成的申请最终得以获批并得到长期有效维护;而另一成的申请则可能在复审阶段或其他程序中被否决。然而在这些获批的专利中,又有高达五成最终在法庭上败诉。 从数据上看,获得美国专利并非易事,而想要保持住已经获得的专利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