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环境科学研究生吗?
本人于2017年获得德意志研究协会(DFG)资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在生态毒理学领域参加了一个由德国国家科研中心等机构共同举办的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做了报告。 这次会议加深了我在生态毒理、环境健康风险等领域的学习和了解,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认识了很多国外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受益匪浅。以下是我整理出的会议发言提纲,供大家参考。
一、当前环境问题及对策
二、当前生态毒理学的研究热点
三、目前环境毒素的新发现 四、未来生态毒理学展望 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威胁越来越大。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也一直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从2005年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到2016年的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无不表明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四大领域(地球、生物圈、人类健康与社会和谐共四个领域)全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物的国家。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十分严峻。
2013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国家采取预防措施来防止污染的发生”以及“国家采取行政措施与法律手段来保证预防制度的有效执行”。环境预防的重要性再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生态毒理学作为环境科学的分支,对探索外来物质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机理,寻求有效预防和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次大会邀请了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就当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毒理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阐述。相信各位都会有所收获。 下面我将介绍本次会议讨论的几个热点问题。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具有半挥发性、脂溶性、高浓缩性、高效散播性和有毒性的污染物。 由于其特有的属性,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生物体,最终对人产生健康风险。
二、二恶英 二恶英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的一类,由于结构类似,其具有致癌、致畸、不育等多种毒性作用,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很大。 近年来,二恶英的监测和来源研究成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三、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体积小于1.0um的塑料颗料,可随水流四处扩散。随着大量塑料制品的使用和报废,微塑料的含量也急剧增加。 目前对于微塑料的危害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物和传播介质层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旦进入生物体,微塑料可能会产生潜在危害。
四、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其尺寸密切相关。纳米材料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如何评估纳米材料的生理效应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不同物种对纳米材料的响应是否存在差异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