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服务中心人多吗?

冉芝圆冉芝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加拿大寄来一本书,两周了才递到我的手里。书是25年前出的,当时只有英文版,作者据说是加拿大最早的几名华人之一,已经移民的。题目是《落叶归根》,内容写中国人到国外谋生、生活的悲喜。我对这种书从来不感兴趣,但作者一定很伤感,25年了还在写这种题材。当然,我觉得写这种题材的人都是很倒霉的。

中国人在国外,即使得到绿卡也算不得什么成功吧,心里不会踏实,生活会没有安全感。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从小生活在中国,长大后出国,老了以后还是希望叶落归根,无论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期望回到故土。这种归宿感可能是很多海外华人共同的命运。但无论哪种选择,都只是一种状态,都有得与失,没有绝对的好坏前后,关键在于心境。

最近看到一则留美学生的报道,他说他渴望回家,但又不知道自己回归后能做些什么。很显然,这位学生的心结依然没有解开。他说他的梦想是当个记者,可当记者有什么意思呢,还要付房子贷款,不买房还能叫“家”吗?他的困惑是我们这代人都共有的,但不是什么大问题,是潜意识中的虚荣心作祟。

其实每一个人在他的人生中,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必须要完成的课程,无论将来要做怎样的课题,都必须把那个阶段的功课修完,即找到回家的路。而回国后能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先完成这个阶段该做的功课。不过,在我看来,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国,便证明他已经开始接受这种转变,要放弃国外的便利。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日子他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现实会比理想残酷很多。

我认识一个学美术的,在国内小有名气,后来去纽约大学读书。有一次他在餐厅打工,一个老美过来,用流利的普通话和他问好,他已经紧张到完全不知如何应答。这个问题很微妙,也很有代表性。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其实不复杂,因为当时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即便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中国依然是底层。

所以,无论是中国的学生还是非中国的学生,他们看到中国的学生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他们可能不清楚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但从生活中各个方面可以猜测,所以礼貌性地打招呼用普通话即可。

我曾在《留学指南》上读到一篇文章,一个国内重点大学毕业的女生,在加拿大学习基础本科课程。因为语言问题,她的成绩并不突出,毕业后找的工作也不算太理想。但她坚信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进加拿大名校,这只是暂时的。这个作者就是将来,一定也是个成功的人,所以她写的经验很有参考价值。

她指出,初到加拿大,语言是最大的障碍。一般中国人思维敏捷,有语言天赋,再加上肯背单词,口语提高很快。阅读方面的技巧在中国学得比较扎实,但在加拿大的教育模式面前,中国人传统的阅读方法就显得笨了。

所以在课堂发言时,要事先做好准备。了解教授的风格对发言很有帮助。一般年轻教授比较容忍反辩证和比较激烈的讨论,年纪比较大、学术造诣比较高的教授,喜欢学生能够完全吸收和融入他的观点。

无论怎样,在课堂上发言都要把握一个度。如果表现得太好,会让人觉得你过于自负,如果表现不好,会让人觉得你差劲。

另外,生活自理能力要强,在加拿大,宿舍、教学楼、书店、健身房、电影院、超市一般都是24小时开放的,所以一个强大的后勤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她还忠告后来的学子们,要适当增加课外活动。即使时间很紧,也不要总窝在宿舍里。只要持之以恒,不断进取,成功一定是你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