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以前叫什么?
1907年,孙中山先生为香港大学题写校训“明德格物”。1948年,校长姜桂笙向牛津大学校长致函,申请采用中译本《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作港大校训,并得到应允。2003年起,港大启用由著名书法家何泽云博士书写的新校训。但“明德行远,致知力行”一直广为大众所熟悉和引用。
港大前身的“香港西医书院”(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建于1887年,校址位于皇岗街今文咸东街,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所现代医学院;其附设的“仁济医学堂”(The Ming Tai Medical Hall)于1886年由华人商人捐资成立,作为西方医学向华人群体传播的重要场所。
1907年,两校合并成为今天的香港大学,校址迁至铜锣湾怡和街。1913年至1915年间,港大陆续拆掉旧楼建成现址的主楼和新楼,并在主楼前树立了一座哥特式的大钟,这座钟至今仍是港大的象征。[1] 港大建校之初,中英两国政府各有派遣一名教育委员协助管理学校事务。现在学校的中央管治结构可以追溯到那时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