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怎么写?
“文字”是怎么来的,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隶书,这些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很能说明问题; “文”字也是一样的。 “文”的甲骨文像一只眼睛,金文的眼睛变大变圆了,小篆的眼睛变得细长而上视——这是古人模仿人类眼睛的视觉特征创造的象形文字; 汉代的隶书把上面的部分变成了一顶帽子(“文”的本义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后面的眼睛变成了横画。这就是现在汉字的“文”。
而“化”字则完全不同,它是后起字,和“文”没有同源的关系——“化”的本意是指发酵。这个“化”字在甲骨文中很像一个陶罐,上面是盖子,下面是盛放东西的容器,中间一条竖线代表罐身,上面的一圈点代表泥土中微微隆起的部分。这种形状很像是古人用来酿酒或者做其他发酵作用的器皿,因此“化”有“生物体内部发生某种改变”的意思——比如化学变化、变质、发酵。
后来,这种形状的文字被借用去表示另一个意思——“教化”、“文化”等,它的本义反而被人遗忘了。 所以啊,很多汉字都是由多个不同的汉字构成的合体字,它们有不同的来源,所表达的意思也千差万别。